耳鼻咽喉科“镜”显神通,妙手巧取化危机
近日,耳鼻咽喉科再一次顺利完成了一例1岁幼儿支气管异物取出术,该技术的成功应用,标志着耳鼻咽喉科在小儿内镜下的治疗水平达到新高度。
一名1岁的患儿因一天前误吸花生导致呼吸困难、面色青紫,经剧烈咳嗽后症状有所缓解,但无胸痛表现,由家属陪同前来我院就诊。急诊科随即为患儿进行了胸部CT检查,结果显示左主支气管远端腔内有一约4×6毫米的高密度影像,距离气管分叉处约20毫米;同时发现纵隔轻微向右偏移,左侧膈肌位置略有下降。结合临床症状与影像资料分析,考虑异物存留,后以“左支气管内异物”收住入院。
患儿术前哭闹不止,情况紧急。患儿父母显得极为焦虑,反复询问:“孩子这么小,能不能取出来?风险有多大?”对此,耳鼻咽喉科彭先兵主任耐心与患儿父母沟通,家属表达对医生团队极大的信任,并同意进行异物取出术。彭先兵主任及其团队在详细讨论和分析患儿病情后,成功为患儿实施“气管镜支气管异物取出术+气管镜检查”。手术过程顺利,内镜下清晰可见约4×6mm花生米,小儿支气管镜具有镜身柔软、管径纤细、可曲度大、操作损伤小的特点。彭先兵主任利用异物钳成功取出异物,并在取出后再次进镜观察未见穿孔,未见气管及口咽部黏膜破损。这充分展示了彭主任扎实的内镜操作基础和娴熟的技巧。
术毕,患儿生命体征平稳转入儿童重症监护室进一步观察。取出异物后患儿很快恢复平静,患儿父母展开笑颜。
为了提升科室技术水平、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耳鼻咽喉科在彭先兵主任的带领下不断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的准入原则,遵循安全、科学、先进和可行的标准,持续引入创新技术,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创伤小,痛苦少,治疗效果好,得到广大患者认可。此外,科室还建立了新技术的动态评估体系,实行全程追踪与随访管理,进一步确保了患者的医疗安全!(耳鼻咽喉科 张婷 陈正红)
手术经过


内镜下气管异物

科普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