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科室介绍妇儿五官儿科科室新闻正文

把好新生命的“第一关”——记十堰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发布日期:2015-06-24    作者:     来源: 十堰市人民医院     点击:

 把好新生命的“第一关”
——记十堰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今年4月以来,十堰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郧阳区柳陂镇“三胞胎”姐妹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日,记者从该院获悉,经过50多天治疗,在度过呼吸关、感染关、喂养关等重重关卡后,孩子们已平安出院。出院之际,“三胞胎”父母将一面锦旗送到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赵旸主任和李文芳护士长手中,感谢他们挽救了孩子的生命。
    据了解,类似这样的场景曾无数次在十堰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上演。该科自1994年单独建立新生儿病房以来,迄今已走过了20多个年头。科室在新生儿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帮助无数家庭走出阴霾,也为十堰儿童医疗事业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专业设施为小生命护航
    今年3月,十堰市人民医院急诊综合大楼正式启用,位于该楼5层的全新的新生儿科及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同步投入使用。
    记者在NICU里看到,病房里整齐地排放着清洁透明的新生儿培养箱,里面住着稚嫩的小生命。透明的暖箱整齐排列,每个暖箱里都躺着一个小宝宝,几名护土正穿梭其间进行护理,或配药,或打针,或喂奶,或为患儿换尿布、量体温。
    据新生儿科主任赵旸介绍,医院新生儿科致力于危重新生儿和早产未成熟儿的治疗护理,专门收治出生28天以内的婴儿和早产儿,是全市最早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设置标准监护病房的专科。科室配备有一系列国内外先进的婴儿培养箱、辐射式新生儿抢救台、多参数监护仪、新生儿蓝光治疗仪、微量注射泵、微量血糖测定仪及经皮黄疸测定仪等急救、监护及检查设备,能充分满足治疗及抢救各类重症患儿的特殊需求。今年以来,在国家“儿童医疗服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的支持下,科室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由原来的8张增至60张,重症监护水平实现了大飞跃。
    新生儿重症病区作为特殊的地方,为了确保新生儿重症病区的无菌,避免交叉感染,也为了保证医护人员的正常工作,病房往往实现全封闭式管理,是不允许家长陪护的。为了缓解家长的不安情绪和对宝宝的思念之情,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专门安装了探视系统,让家长在等候时实时观看宝宝在病区中的情况。“这套系统不仅保证了孩子的安全治疗,也缓解了我们家长的焦急情绪。当看到宝宝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拂下一日一日逐渐好转,我们非常放心和高兴。”采访中,“三胞胎”母亲李珍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先进技术保新生儿安康
    呱呱坠地的新生儿,意味着生命的崭新绽放,但2013年3月在十堰市人民医院产房出生的一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儿,在出生之处并未感受到生命的绽放,而是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呼吸衰竭、昏迷不醒、全身呈灰黄色……回忆起患儿的病症,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护士长李文芳至今仍记忆犹新。“患儿因在母亲宫内感染败血症引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全身测不出凝血功能,且全身穿刺部位自发性渗血。”
    赵旸介绍,正常孩子白细胞数量为10000、血小板是100-300,但这名患儿因受感染,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经检测仅分别为1200和6,病情十分凶险。在临床上,常规治疗往往效果欠佳,换血可以置换损伤的白细胞和血液内的“杂质”,但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新生儿科紧急联动医院输血科进行救治,为患儿实施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将被感染的血液置换出来,促进其身体凝血。经过16个小时的紧张救治,手术十分成功;5天后,婴儿成功度过危险期,并逐渐具备了各项自主功能,各项体征达到正常值;37天后,孩子顺利出院,创造了一个生命奇迹。
    从建立全市标准化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危重新生儿监护,到早产儿的体温管理、呼吸管理、体液管理、营养管理等方面,市人民医院儿童医疗中心从未停下发展壮大的脚步。该科入住患儿数量不断增加,早产儿综合管理技术应用逐渐成熟;建立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24小时承接全市医院各种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开展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高频机械通气、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亚低温治疗等新技术,在新生儿呼吸衰竭、新生儿肾功能衰竭、新生儿肺出血、新生儿休克、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急危重症的救治方面取得喜人业绩:
    1997年在省内率先开展重度溶血症外周动静脉双通道同步换血术,改变了以往多采用脐静脉插管换血;2009年创造了国内、国际首例成功抢救危重甲流孕妇的早产双胞胎,并被CCTV-10《走近科学》报道;同年省内先进、市内首创成功抢救孕27周超低体重(体重0.95千克)的早产有生机儿;2015年成功救治郧阳区柳陂镇“三胞胎”姐妹……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用爱心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撼卫了鄂豫陕渝毗领地区无数个家庭的安康幸福。